哲学社会学院前身为哲学系。1975年元月决定成立哲学专业筹备小组,于1978年正式建立哲学系并招收第一届哲学专业本科生。1994年申办社会学专业并于1996年招收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并随之更名为哲学与社会学系,2004年7月组建哲学社会学院,已有三十余年历史。
学院始终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1985年建立中国哲学硕士点,2001年建立外国哲学和社会学两个硕士点, 2003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人口学三个硕士点。三十多年来,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任教于本学院,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和企事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发表学术论文740余篇,出版著作85部(不包括参编著作),为兰州大学暨哲学社会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已经退休,有的已经去世,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兰州大学暨哲学社会学院的发展史上,让我们记住他们:韩学本 王棣堂 刘文英 林立 袁义江 杨子彬 王有为 林时蒙 王建华 高尔泰 马序 陶景侃 鲁修文 任秋云 艾军 戚本芬。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师生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兼容并蓄,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形成了“厚积薄发,淡泊名利,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的学风。“穷天地,纳百川,独守青山绣景色;求真知,筑正义,共举德赛扶中华”就是这种精神风貌的写照。[1]
(1)专业、学科及规模:本科专业:哲学、社会学,在校学生296人;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其中社会学位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在校研究生144名。
(2)工作任务:学院教师除承担本学院教学和科研外,还承担了兰州大学全体理工农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部分公共课教学任务。
(3)图书资料:学院设有图书资料室,在榆中校区设有图书阅览室,拥有图书资料32000册,国内外杂志报刊140余种7000余册。[1]
学院贯彻创新原则和个性发展原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实现精英教育目标。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
——原典教学,深挖原著。学院在学生进校之日起,就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基础课和主干课大多采用经典名著为教材,使学生以原汁原味的言语方式理解吸纳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