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27日,国务院发文再次确认上海外国语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学校深感要办好全国重点高校必须教学与科研并举,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应该创办一份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资队伍成长服务的学报。但鉴于当时正处在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时期,高考恢复后首次录取的新生刚入学,停办已久的夜大学刚恢复,各方人手都很紧张,要抽调人力来创办学报尚有困难,因而决定在教务处内部抽调2—3人组成学报编辑组先办几期试刊,待条件成熟时再正式出刊。三期试刊先后在1978年5、8、11月由校内印刷厂排印出版。8月28日至9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校领导认为事不宜迟,必须加快创刊步伐,一方面立即从各系调兵遣将建立学报编辑部,另一方面向教育部提出创办《外国语》的申请报告。11月,教育部批准《外国语》正式创刊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6]
1979年5月,《外国语》发行创刊号,同时也称《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刊物以双月刊发行。[3]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7] ,该刊别称改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11月,《外国语》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8]
2014年12月,该刊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9]
栏目设置
《外国语》设有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理论等栏目,并不定期设有外语战略研究、文学研究、书评及会议综述栏目。[1][4]
刊登内容
《外国语》主要刊载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方面的稿件。[1]
截至2019年1月1日,《外国语》编委会有编委14人,编辑部有编辑3人。[2]
2014年1月19日,由《外国语》编辑部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处、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学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在广外大北校区举办。[10] 6月14日,《外国语》编辑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于在北京联合召开了“2014年外语高考改革论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