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更事”由“少”(年轻)和“更”(经历)组合而成,字面意为“年轻时经历的事情少”,引申指人因阅历不足而缺乏处事经验。成语结构为主谓式,语法功能包括作谓语、宾语或定语。例句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中‘母谓汝夫妇少不更事’[1] ,现代例句‘青少年少不更事,仍需长辈引导’。
该成语出处存在两种文献记载:
《隋书·李雄传》记载隋文帝评李雄“吾儿既少,更事未多”[1][2];
《晋书·周顗传》提及东晋周顗评王敦“君少年未更事”。学术讨论指出,《晋书》记载可能为典故源头,而《隋书》使其定型为成语[1][2]。
少不更事多用于形容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含贬义但可中性使用[1] 。正确读音为“shào bù gēng shì”,“少”不读shǎo,“更”不读gèng。英文翻译如“inexperienced in life”。
近义词“羽毛未丰”(《战国策·秦策一》)比喻不成熟或力量不足,“初出茅庐”指新手缺乏经验。反义词“饱经风霜”形容历经磨难,“少年老成”指年轻人成熟稳重[1] 。
古典用例除《聊斋志异》外,鲁迅《二心集》提及'羽毛未丰者',现代用法如“新员工少不更事,需耐心指导”[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