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105千米,面积约110平方千米。[1] 峨眉山
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是一片汪洋。
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震旦纪中后期至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中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
奥陶纪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
早二叠纪时期(距今约2.7亿年),中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
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
二叠纪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
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在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峨眉山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
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形成如今之峨眉山。[12]
峨眉山十方普贤菩萨 猜测/摄
《峨眉山十方普贤与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蒋涛/摄
综述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7490.32米。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地质构造主要有有褶皱、断层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