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于1823年进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于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在柏林大学的两年里,他几乎听完了黑格尔的全部课程,并最终放弃了神学,转向了哲学。随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1826年,他又转入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1828年,他以《论唯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一文获博士学位,并开始以讲师的资格在爱尔兰根大学任教,讲授哲学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1830年他匿名发表了《论死与不朽的思想》,批判了灵魂不灭说,宣传无神论,触犯了基督教教义,遭到了德国封建统治者的迫害。1836年被撵出大学讲坛,迁居布鲁克堡村,在远离德国文化中心的乡村度过近25年。他的著作主要是在这里写成的。[4] [1] [6] 纽伦堡的费尔巴哈纪念碑
1833年出版了《近代哲学史》(从培根到斯宾诺萨)。
1834年,费尔巴哈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
1837年,出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1838年,发表《比埃尔·培尔》。
费尔巴哈
1839年,费尔巴哈发表《论哲学和基督教》,公开反叛当时的基督教观念。同年他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此后,费尔巴哈陆续发表《宗教的本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等著作。[1]
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本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进一步地批判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并在这部著作中直截了当地宣称:自然界(包括人在内)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是第二性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843年,发表著作《未来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