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由"所"字结构构成,"剩"表示余留下来的部分,"无几"强调数量稀少。其核心语义为经过消耗、使用或分配后,剩余数量已经非常有限。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第九十回中写道:"好在所剩无几,待我念完,诸位才女再去慢慢参详",这是该成语的典型文学用例[1] 。
作为谓语时多用于陈述客观事实,如"赈灾物资已所剩无几";作定语时需搭配中心语,例如"所剩无几的存粮"。其四字结构符合汉语成语的韵律特征,简拼形式为sswj。
近义词"所余无几"与其语义相近,但使用频率较低。反义词"绰绰有余"强调数量充足,形成鲜明对比。部分古籍中可见类似表达,如《左传》"民力凋尽,蓄积已无几",但未形成固定成语[1] 。
在清代文献中,《镜花缘》第九十回记载:"好在所剩无几,待我念完,诸位才女再去慢慢参详";《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记载:"除垫还他经手若干外,所剩无几,一齐打三折归还人家的本钱,以作了事"[1] 。当代语言实践中,常见于描述资源消耗、时间推移等场景,如"秋收过后,粮仓所剩无几"。
古籍考证显示,《镜花缘》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书中第九十回对应原文出现在"众才女论诗谈艺"的情节中。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成书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两书间隔八十五年,反映了该成语在清代中后期的稳定使用[1] 。
语言学家指出,该成语的"所"字结构具有文言特征,"无几"作为数量限定词强化了语义程度。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基本用法,但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在语法功能上,不能直接作状语使用,需搭配"的"字结构才能修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