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的第4号墓葬中出土的“砭镰”,经专家考证是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距今有3400多年[1]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麻醉和输血技术的日益完善,现代外科手术有了质的提高,手术器械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进步,材质由铁质演变为不锈钢、钛、铬、钒等。
手术刀通常由刀片和刀柄组成[2] 。刀片通常有刃口以及与手术刀柄对接的安装槽,材质通常采用纯钛、钛合金、不锈钢或碳钢材料,一般为一次性的。解剖时刀刃用于切开皮肤和肌肉,刀尖用于修洁血管和神经,刀柄用于钝性分离。根据创口大小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刀片及刀柄。由于普通手术刀具有切割后对组织“零”损伤的特性,因此可以应用于各种手术,但其切割后创面出血活跃,应控制性的应用于出血较多的手术中。
根据刀片和刀柄的连接形式可以分为可拆卸手术刀和固定手术刀两种类型,其中可拆卸手术刀应用更加普遍。
1. 刀柄型号
常见的有3号、3号加长、4号、4号加长、7号、9号、18CM上弯、18CM下弯(其型号刻于其末端)。
手术刀_刀柄
2. 刀片型号
常用的有10~27、34、36(其型号刻于其根部)。
手术刀_刀片
3. 用途
通常,10号、20-24号刀片用于切开皮肤、皮下、肌肉、骨膜等组织;11号刀片用于切开血管、神经、胃肠道及心脏组织;12号刀片用于膝部、五官科手术;15号刀片用于深部组织及眼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组织切割。
执刀姿势视切口大小、位置等不同分为指压式(又称操琴式或执弓式)、抓持式(又称捉刀式)、执笔式及反挑式(又称外向执笔式)等持法。
手术刀的执刀姿势
1. 指压式为最常用的一种执刀方法,发挥腕和手指的力量,多用于腹部皮肤切开及切断钳夹的组织。
2. 抓持式用于切割范围较广、用力较大的坚硬组织,如筋腱、坏死组织、慢性增生组织等,力量在手腕。
3. 执笔式用以切割短小切口,用力轻柔而操作精细,如分离血管和神经以及切开腹膜小口等,动作和力量主要在手指。
4. 反挑式是执笔式的转换形式,刀刃由内向外挑开,以避免深部组织或器官损伤,如腹膜切开或挑开狭窄的腱鞘等。
传统的传递方法是在手术进行中洗手护士将手术刀柄钝端递给手术者,此法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易引起锐器伤;改进后采用较多的传递方法是将手术刀放在弯盘内传递[3] 。
左手持刀柄刃侧尾端,右手握持针钳(持针器),成45°角夹住刀片孔上段背侧,左手握住刀柄,对准孔槽处向下用力,至刀片完全安装在刀柄上;拆卸时,左手持手术刀柄,右手握持持针器,夹住刀片孔尾端背侧,稍提起,顺刀柄槽往前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