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称“三危”,至今敦煌市城东南有三个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称三危山。春秋时期敦煌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在《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敦煌郡”条的注释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8][103] 这其实主要反映了汉代敦煌的兴盛及其在中西交通中的重要地位。“敦煌”在《史记》《汉书》中已经有了“敦煌”“焞煌”和“燉煌”三种写法。有学者认为,有火字旁的“燉”是正体字,“焞”是其异体字,无火字旁的“敦”为俗体字。[102]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后又改为敦德郡、敦煌郡、敦煌镇、瓜州、沙州卫等名称。前凉时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更名为西沙州,贞观七年(633年)再改为沙州。明永乐三年(1405年)改为沙州卫,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沙州所,旋升为沙州卫。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为敦煌县。[8][103]
在距今约4000年前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尚书》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成为敦煌历史上最早的居民。夏、商时期,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等民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时有月氏、乌孙游牧民族在此驻牧。进入战国,月氏逐渐强大,赶走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8]
秦汉之际,匈奴崛起呑并月氏,敦煌为匈奴占据。至西汉武帝时,经过反击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远循”,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版图。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行,从此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三国时曹魏政权仍置敦煌郡,东晋时期,晋室南迁,敦煌脱离中原管辖。进入十六国历史时期,前凉时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公元400年(东晋隆安四年),李暠在敦煌郡称“凉公”,建西凉国,初定都敦煌。北魏初(439年)置敦煌镇,至晚在延昌年间(512-515年)置瓜州,敦煌均为治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