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说媒者多为一些能说会道的女性,故称“媒婆”。媒婆的作用只是“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起个中介作用。现时已唤作“介绍人”。媒婆说亲首先考虑“门当户对,双方匹配”,这样,结亲的可能性才会大。当然,旧时的专职媒婆,也有的口上说“为了行善学好,才撮合事成”,其实就是为了钱财。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将穷家的秀女“撮合”给有钱人家的残疾儿男。她的实惠是可想而知的。
媒人提亲,只是引荐。作为父母就要忙活许多事了。首先要“打问门头。”问讯对方家族有啥问题,家境如何,田地房产多少,为人处事怎样等等。这些情况都得了解得清清楚楚。不过打问这些情况,只能问两旁外人,可不能问这家子的人。
就是把对方和自家儿(女)的生日、属象、生辰八字写清道明,请算卦先生推算一番,看两人的命里是否相“克”,配婚后对谁家不利等。总之看能不能结亲。虽属迷信,有人还信。
单就属象而言,民间就有这样的说法:鼠羊不到头,白马怕金牛,猪猴一世仇,龙虎永相斗,金鸡啄恶狗。这是说属象不可配的。也有相配特别好的:蛇盘兔,必定富。鸡见猴,蜜和油等。
据说,“犯月子”也不好(属相与月份相犯叫犯月子)有以下说法:正蛇、二鼠、三牛头,四猴、五兔、六豺狗,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老虎满山游,十一月金鸡架上愁,十二月老龙不抬头。
门头问清,配婚合定之后就可以相亲了。这一环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的。封建时代的中国,儿女无权自定终身大事。婚姻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果引发了许多痛苦的笑话和终生憾事。如:到拜天地了,两人还谁也不认识谁。弟弟替残疾哥哥来娶亲,把姑娘娶回家,姑娘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残疾人。后经许多忠男烈女的抗争,才有了收敛,才有了相亲这一习俗。还有一说,明初朱姓庆成王、永和王分封汾阳为王。王子王孙对于其要娶之女子必先“相亲”,然后才定。本为王府特权,后来传到民间,倒成了文明之举。说白了相亲就是见一见人,看看家当。先由媒人领男士去女方家,如两人一见钟情,便可在女方家吃饭。如果相看不上,便可找个借口离开。也有当时拿不定主意,需作了解,这得双方商量以后的了解时间、方式等。解放后,男女平等了,姑娘也可到男方家看看,作个初步了解。
在穷困的年代,相亲是个简单的程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亲期间双方往来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相应加长,而后便发展成为男女双方恋爱。
男女双方各方面考虑考查都合适后,便可定亲。
定亲需选个黄道吉日。这一天,早饭在女方吃,午饭在男方吃。参加定亲活动的人,除媒人必到之外,主要是直系亲属(人员范围越来越扩大)。定亲日,双方父母需给对方儿(女)喜钱,(随着社会经济繁荣,掏喜钱的人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将“定亲”和“送钱”(送彩礼)合在一起进行。这天一大早,男方父母需将“喜篮”打整好。篮内放有一刀肉、一碗面、四色礼物(其中裤带是必备的,有拴住之意)。
女方收到媒人送来的喜篮后,需回篮。除将彩礼中一少部分回于男方外,篮内回放一两胡椒二两姜(一代更比一代强),带根艾叶二枝(二人恩恩爱爱),核桃十八颗(有合二为一之意),红枣十八颗(有早生贵子之意),葱二根(有白头到老之意),蒜二颗(精打细算、勤俭持家)。除此之外,还要将男方带来的那一刀肉剔骨留肉,骨还男方。(表示孩子是父亲的骨头娘的肉)。由于“十里乡俗各不同”,喜篮内的吉祥物也有增减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