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兹·博厄斯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明登市。虽然他的祖父母是不折不扣的犹太人,其双亲却如同大多数的德籍犹太人,依循着启蒙时代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同化于现代德国社会。博厄斯对其犹太背景十分敏感,虽然他口头上驳斥反犹太主义,并拒绝改信基督教,但他从不认同自己是犹太人;事实上,依据他的传记作者所言:“他是一个‘族群定义上’的德国人,在美国保存并提倡德国文化与价值。”[2] 弗朗兹·博厄斯
博厄斯早年的思想背景来自一个德国家庭,其中1848年革命的理想是一股活跃动力。父亲是自由主义者,但并不热衷于公众事务;母亲是理想主义者,对公众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1854年创立了幼稚园,致力于科学。父母砸碎了教条的枷锁。父亲对他父母亲的家庭的礼仪,依然保持着一份情感,但并不允许这份情感影响他的知识自由。
博厄斯从早年在明登市福禄贝尔(Froebel)幼稚园的经历,到他在“文科中学”(Gymnasium)的学习中,接触了博物学并对它产生了兴趣。在他在“文科中学”的工作中,他最感兴趣与自豪的是植物地理分布研究。然而,在博厄斯进入大学就读后,起先在海德堡大学,后来到波昂大学。他在波昂加入Burschenschaft Alemannia兄弟会,并终身参与它的活动,他关注的却是数学和物理学(尽管他也选修一些地理学课程)。他当时有意前往柏林学习物理学,但为了更亲近家人而选择基尔大学。在那里他向卡思登(Gustav Karsten)学习物理学。博厄斯希望从事有关常态分布的高斯定理的研究,而卡思登却引导他研究水的光学特性。该研究成为他博士论文的基础。
1881年,博厄斯在基尔大学获颁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对他的论文并不满意,反而对他从事研究期间深感困扰的感知问题,产生了兴趣。当博厄斯在海德堡修习库诺·费雪(Kuno Fischer)的美学课程时,以及在波昂修习首屈一指的康德主义哲学家班诺·厄德曼(Benno Erdmann)的课程时,他已对康德学派思想产生兴趣。这一兴趣促使他转向“精神物理学”,关注物理学之中的心理学和认识论问题的一门学问。他再度考虑前往柏林向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学习精神物理学,但是精神物理学在当时的地位并不确定,而且博厄斯并未受过心理学训练。
提欧伯·费雪(Theobald Fischer)已移居到基尔,且博厄斯已将地理学视为一条途径,用以探索他对介于主观经验与客观世界间的关系,所逐渐增长的兴趣。在当时,德国地理学家们在讨论文化变异的原因这个议题上,划分为两派。许多人主张,自然环境是主要决定因素;但其他人(特别是瑞特佐Friedrich Ratzel)试图证明,思想透过人类迁移而传播是更重要的。1883年,博厄斯前往巴芬岛从事地理学研究,探讨自然环境对于当地因纽特人(Inuit)迁移的影响。这是鲍亚士的许多民族志田野工作的第一个,他摘录田野笔记,撰写他第一本专著:《中央爱斯基摩人》(The Central Eskimo)(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