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封其弟姬友于都城镐京附近的棫林(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华县一带),国号郑,姬友即为郑桓公。公元前779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祸根。郑桓公为了自己的安全,陆续把郑国的部族、财物和奴隶等迁移到洛水以东的虢国、郐国之间,为郑国的东迁作了准备。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其子继承郑侯君位,即郑武公。郑武公在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使用离间计,先后灭掉虢国和郐国,于公元前769年在这里建立郑国新都,为区别于陕西的旧郑,故称“新郑”。[65]
约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是黄帝族时代,为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
约4700年前龙山文化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
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
西周,新郑为郐国。
春秋时期,新郑为郑国。[41]
战国时期,为韩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灭韩国,设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41][42]
秦朝,新郑沿用秦国建置。[41]
汉朝,新郑承袭秦朝建置,属河南郡,新郑区域分为新郑、苑陵和左亭三县。[41][42]
三国,新郑地区归魏国管辖,新郑县和苑陵县都隶属于司州河南尹。[42]
晋朝,设荥阳郡,新郑县入苑陵县。东魏,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广武郡。
隋朝,复设新郑县,后废苑陵县入新郑县,属荥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