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因湄江河与湄水河二水颠倒流,流至县城南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此为名。[11]
夏、商、周,未入职方。春秋,为鳖国地。 共3张 俯瞰湄潭全景
秦,为巴郡鳖县地。
汉,为牂柯郡鳖县属。
魏晋南北朝,鳖县隶属平蛮郡,后改称平夷郡,县地均为其所辖。[46]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隶明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5县。武德四年(621年),义州改称智州。贞观五年(631年),智州领属义泉等9县,贞观十一年(637年),智州复称牢州,治义泉等8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天宝元年(742年)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统领义泉等5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义泉县隶属夷州。[11]
五代十国,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夷州土官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大观二年(1108年),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46]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4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此前16年,湄潭县为南明所属)。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反清,立国号为“周”,以贵州属之。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改大黔威为分巡贵西道,以东部添设分守贵东道,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次年(1682年),道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平越军民府裁去“军民”二字称平越府。嘉庆三年(1798年),改为平越直隶州,湄潭县皆为其属县。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年至1868年),为湄潭暂隶遵义府。(1911年)9月,贵州大汉军政府宣告成立。下旬,湄潭军政分府成立,脱离清朝统治。
民国元年(1912年),军政分府解体,凡事由县团防局掌理。民国二年2月(1913年),湄潭县贵州省平越直隶州。10月,贵州废州、府,全省设黔中、贵西、贵东三道,湄潭县隶属黔中道。民国5年2月,道改称路。8月,复又称道。民国九年(1920年),黔中道废,湄潭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月(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于县城设立苏维埃政府。7月,贵州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第6行政督察区署设思南,湄潭县为其所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将11个行政督察区改并为8个,湄潭县隶属第5行政督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