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故里为琅邪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按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童年时居住在开阳县城内。王羲之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王旷建议琅邪王司马睿南迁。 共5张 王羲之
王羲之五岁时,包括琅邪王氏在内的名门大族纷纷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史称“衣冠南渡”。琅邪王氏初到建业时,聚居于乌衣巷。
王羲之少年时代,无资料可考。永嘉三年(309年),王旷领兵救壶关,全军大败后下落不明。这一年王羲之七岁,在建业的日子里,“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又从姨母卫夫人学书。[13]
建兴三年(315年),王羲之长嫂的伯父周顗宴客,王羲之随叔父赴宴。他是小辈,自然敬陪末座。周顗是名族名士,时任司马睿的右长史,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他宴客,群贤毕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吃这一道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宾客。当时周顗却一反常理,无视满堂权贵的存在,将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当时,满堂贵宾见受此殊荣的竟然是一个少年,问知是久被遗忘的王旷的儿子时,均惊奇不已。幼年时,王羲之不善言辞,因此在家庭中并没有受到大人过多的重视。周顗此举,不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应酬的王羲之从此闻名,也同时提携了这位王氏后辈姻亲,那年王羲之十三岁。[13]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八月,明帝下诏令郗鉴还朝。郗鉴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后终于回到建康。郗鉴刚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谋讨王敦。郗鉴在就要声讨王敦时,向王氏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坦腹东床,反而被选中。这一年王羲之虚岁二十岁。其妻子郗璇年岁不详。他二人是否当年成婚不可考。[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