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园农业是以热带地区为地理载体,通过大规模农场形式进行单一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形态[1] [2] 。其典型分布区域包括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拉丁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以及非洲的科特迪瓦、加纳等国。中国海南岛虽存在类似生产形式的国营橡胶农场,但在土地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上与典型种植园存在本质差异。
种植园具备完整的生产系统配置,包括:
专业化种植单一经济作物,作物选择取决于湿热气候条件
采用机械化耕作与现代农艺技术
配备加工厂、仓储设施及内部道路网络
建有员工生活区及水电供应系统
商品化程度普遍达到80%以上,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生产流程涵盖种植、采收、初加工到运输的全产业链环节[2] 。
该农业形态起源于16世纪欧洲殖民扩张时期,殖民者通过土地占有和劳动力控制建立种植体系。19世纪工业革命后,随着国际市场对橡胶、咖啡等原料需求激增,种植园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至20世纪中叶,虽然殖民地体系瓦解,但跨国农业企业延续了集约化经营模式[1] 。
种植园经济作物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关键地位:
天然橡胶占全球工业用胶量的70%以上
咖啡、可可产量主导国际初级产品市场
油棕种植支撑着生物燃料产业发展
但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2020年代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种植园约65%的最终利润通过跨国公司流入发达国家。近年来部分产区尝试推进作物多样化种植以降低市场风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