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但这个题目在国内可能还很陌生。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这一领域的引进算是比较慢的。这个现象本身也是值得研究的。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在10年左右就会传到中国来,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比这要晚了20年。虽然在90年代国内有一些零星的介绍,但整体上还属于空白。从新世纪开始,这一学科开始被大规模的引进来。我讲的内容只是对这一学科进行介绍性概述,其中也提出几个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在这里不可能做非常详细的回答。
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跟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简单说二者是个包含关系。科学社会学中包含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也叫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它在70、80年代处于正统地位,其首领人物默顿曾经得过美国总统科学奖,当年戈尔给他发过奖章。但起源于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已经取而代之,取得了统治地位,尤其在90年代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关于这一学科最近的进展,南开大学刘军军博士写了一本综述性著作,这本书全面的介绍了SSK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文献非常齐全。另外这本书是一个三阶的研究,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本书的目的是“我看SSK如何看科学”。国内正在对这一学科做大规模的引进。
SSK的前身很复杂,根据Bloor和Barnes讲,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的图宾根学派有一个“教会编史学”,认为应该把正统的思想与非正统的思想都给予中肯的对待。SSK的倡导者认为这对他们有启发,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们后来找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在提出自己的学科以后又回到前人那里寻找佐证。第二个前身是旧知识社会学。我们知道知识社会学哲学味比较浓,而且有观念论的色彩,属于欧洲哲学跟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但它在19世纪20、30年代发展起来以后,就停滞不前了。接下去是美国默顿学派的统计性、宏观的对社会运行的科学占了主导地位。SSK是继承了旧知识社会学的一些东西,而反对美国的那套东西。还有一个渊源是1962年科学哲学家Kuhn写的一本小册子,就是《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小册子在美国卖了上百万册,一本哲学著作能卖到这个册数,是一个很令人吃惊的现象。什么人都引用Kuhn的理论,以至于Kuhn都急了,说人们经常误解他的意思。Kuhn在80年代的一次演讲中特别批评了SSK,说我的观点跟你们的理解根本是两回事。再一个渊源是Wittgenstein后期的哲学。Wittgenstein自己创造了两套哲学体系,一个是逻辑原子论,另一个是他后来的哲学研究。SSK自称是受到了Wittgenstein的一些启发,但也有人说他们曲解了Wittgenstein的观点。但无论是正解还是曲解,至少它对SSK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尤其是Bloor受其影响比较大。最后一个渊源是反对传统的科学哲学。传统的科学哲学主要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SSK认为这些正统的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描述都给了人错误的印象,是过分理想化的描述,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