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地处北纬60°,也是该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区面积448平方公里,人口48.4万。大赫尔辛基面积1145平方公里,人口67.2万(2023年8月)[9] 。 赫尔辛基地理位置
海岸线曲折,外有群岛屏蔽。
赫尔辛基始建于1550年,1640年南迁至现址另建新城。
1809年芬兰并入俄国,1812年成为公爵领地首府,当时人口不足5千。
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首都。工业发达,约集中了全国1/3的产业工人,主要工业部门有机器制造、造船、食品、纺织、陶瓷、印刷、木材加工等。工厂多分布于市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均毗邻海运码头。海港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占全国1/5。每年1~4月海面结冰,需用破冰船引航。国际航空港设在市区北郊的万塔。市区水面和绿地面积占很大比重,环境幽美。人口居住密度甚低。市内建筑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城中建有赫尔辛基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教育设施。
赫尔辛基是公元1550年创建的,芬兰最初是瑞典的领地,芬兰这个名称就是瑞典语“新发现的地方”,芬兰人自称为“苏米”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为了和汉莎同盟的城市塔林争夺贸易,于1550年在塔林对面的波罗的海海岸修建了这个城市,命名为赫尔辛基,开始了她的历史。当初建城时,地区的不毛贫瘠、战争和疫症的爆发都阻碍了赫尔辛基的发展。 1820年重建前的赫尔辛基
由于1561年古斯塔夫一世攻占了塔林,赫尔辛基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所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赫尔辛基仍然维持在一个海边小城镇的规模,相比于其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繁荣的贸易中心来说,赫尔辛基的确是相形见绌。
1710年,它惨遭一场瘟疫的灾难。3年后,初具规模的赫尔辛基城被一场大火烧毁。斯韦堡海军防御工事的建设提升了赫尔辛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