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
长江口,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地理上的起止点,《上海通志》多处表达不一:大致有4种划分:一、江苏常熟市白茆塘河口至南通市海门区一线以东,横沙岛东端以西。长约86公里[1] ;二、表述为1979年起确定的概念,以徐六泾为长江河口段起点,以下流经上海市至入海口50号灯浮,全长167公里,通称长江口,其下口从苏北嘴迄南至南汇嘴,相距90公里,上海市长江口段长148公里。[2] [3] 三、表述为现代长江口,是指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至入海口鸡骨礁止,全长约232公里,流经宝山区、崇明区、浦东新区。[3] 。最后一种也是最长的一种,多见于媒体,应较为准确。
长江口西端江阴鹅鼻嘴及附近水域
长江口东端鸡骨礁一带水域
崇明岛附近水域
吴淞一带水域
长江口横沙岛附近水域
长江口西端江面宽约9公里,东端自江口启东嘴至南汇嘴的联线,江面宽达90公里。在江水与东海涨潮流相互激荡之下,泥沙不断淤积,形成崇明、长兴、横沙诸江口沙岛及众多的浅滩、暗沙等。崇明岛将长江分成南北两支水道:长江口北支水道现日渐缩窄,水咸,河道淤浅,航运价值日减;长江口南支水道由长兴岛、横沙岛分隔为南北两支,即南港水道和北港水道。南港水道以九段沙为界又分为南、北槽水道。南港水道入海最浅处水深约7米,是海轮出入上海市的唯一航道。[1]
江苏省启东市连兴港水域
长江口北支水道,长江口被崇明岛分汊的北侧水道,或称北泓道。又因上段邻江苏海门,又称海门水道。14-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泓道南移,北支水道迅速淤浅。西起青龙港,东至连兴港,长80公里。青龙港附近江面宽2公里,航道最深不足2米,口门位于江苏省启东市连兴港东侧,宽达15公里,呈喇叭口状,沙洲密布,航道曲折,最深处仅0.8米。
崇明岛和长兴岛之间的北港水道
长江口南支水道,长江口被崇明岛分汊的南侧水道,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泓道南移,自江苏省太仓县徐六泾以下至出海口统称南支水道。19世纪初南支水道又被长兴岛分汊为南港水道与北港水道。西起白茆口,东行分为白茆沙北水道和白茆沙南水道,至浏河口附近被浏河沙、下扁担沙分为新桥水道和宝山水道,至吴淞口,长约65公里。白茆沙南水道和宝山水道为长江口主航道,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最浅水深约6-7米。近百年来南支水道处于剧烈变化过程,沙洲遍布,知名的有白茆沙、上扁担沙、下扁担沙、新浏河沙、浏河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