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
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携带麻风易感基因的个体、和麻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感染麻风的高危人群。
麻风的病原菌是麻风分枝杆菌。该病菌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无鞭毛、荚膜和芽胞。
麻风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麻风杆菌生长非常缓慢,平均潜伏期为5年,症状可能在1年以内出现,也可能长达20年以上才出现。麻风杆菌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分泌物离体自然干燥后仍可存活2~9天,在0℃时可存活3~4周。煮沸8分钟或日光直射2~3小时即可使其丧失繁殖力。
麻风的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麻风杆菌可由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唾液传播。
接触传播
麻风杆菌还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皮肤破损部位接触患者的血液进行传播,如生活密切接触、纹身等。本病虽有一定传染性,但绝大多数健康成人对麻风杆菌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可通过细胞免疫反应抵抗麻风杆菌的侵袭,一般不会轻易感染。此外,麻风有遗传倾向,研究发现麻风患者存在固有免疫和获得免疫缺陷。
一般健康成人对麻风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并不会轻易感染麻风杆菌,以下人群却有一定的感染风险:
免疫力相对较低的儿童和老人。
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特别是麻风病患者的血亲。
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伤和外周神经损伤。
轻者可有皮肤斑块、丘疹等皮肤损伤,及皮肤蚁行感、四肢麻木等神经损伤症状,重者可出现皮肤大片凹凸不平的损害,严重时毛发脱落、耳垂肿大、双唇肥厚、形如狮面,甚至四肢畸残。
未定类麻风
麻风病早期,皮肤表面可有浅色斑或淡红色斑,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受波及的皮肤部位对冷热、疼痛等刺激变得有些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