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起源于中国东北部、日本及欧洲温暖地带[10] 。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与香菇、木耳、冬笋一起被称为蔬菜类中的四大珍品[5] 。
在古时,黄花菜被称为“忘忧草”[16] ;因其颜色金黄,形状细长,又叫“金针菜”[18] ;其英文名为“Daylily”,可译为“一日百合”,含义是黄花菜的一朵花开放时间为一天左右[15] 。
黄花菜植株一般较高大[1] ,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2] 。
根近肉质,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1] 。
叶7~20枚,长50~130cm,宽6~25mm[1] 。
黄花菜的叶
花葶长短不一,一般稍长于叶,基部三棱形,上部多少圆柱形,有分枝;苞片披针形,下面的长可达3~10cm,自下向上渐短,宽3~6mm;花梗较短,通常长不到1cm;花多朵,最多可达100朵以上;花被淡黄色,有时在花蕾时顶端带黑紫色;花被管长3~5cm,花被裂片长(6)7~12cm,内三片宽2~3cm[1] 。
黄花菜的花
果实为蒴果,钝三棱状椭圆形,长3~5cm[1] 。
黄花菜的果
种子约有20多个,黑色,有棱[1] 。
黄花菜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广泛种植[22] 。
中国是黄花菜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种植黄花菜面积最大的国家[9] 。其主要产区有湖南、江苏、陕西、四川、山西、甘肃等省份[1]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因盛产黄花,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2] ;黄花菜在山西大同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标签[6] ,是中国特色小宗作物[7] 。
黄花菜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荒地或林缘[1] 。平原、山岗、土丘等都能种植[17] 。
黄花菜既喜光,又耐阴,是果园、玉米、高粱等的良好间作作物。喜湿,但不耐涝,忌土壤水分过湿或积水,肉质根发达,含水量较多,耐旱性较强;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耐瘠,肥料充足时,植株生长旺盛,产量高,反之,植株矮小,分蘖少;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时,幼苗出土,叶片最适生长温度15~20℃,开花期所需温度为20~25℃[17] [18] ;从开花到种子成熟约需40~60天,花果期5~9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