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的病因多种多样,糖的摄入不足、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转化过多等原因均可导致血糖下降。
按病理生理学分类
糖摄入不足:经过肠道吸收入血的糖分少,无法满足人体消耗,如饥饿、消化吸收不良。常见于极度贫困地区、减肥及肠道切除后的人群。
糖生成不足:肝糖原合成减少或糖原分解障碍,如肝病、糖原积累症。
糖消耗过多:消耗过多来不及补充糖分,如剧烈运动、发热、重度腹泻、肾性糖尿、恶性肿瘤等。
糖转化过多:胰岛素过多,使体内的糖被转化消耗,致血糖下降,如糖尿病(降糖药物使用过量)、胰岛素瘤患者。
按临床分类
器质性:存在明确病因,如胰岛素过多(胰岛素瘤或胰岛β细胞增生)、肝病(糖原生成和分解障碍)、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不足)、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抗体阻碍胰岛素降解)、先天性酶缺陷(糖原积累症、儿童严重低血糖)等,造成体内糖量减少。
功能性:进食后胰岛β细胞受刺激分泌胰岛素过多,如反应性低血糖、倾倒综合征(胃大部切除后)等。
外源性:多与糖尿病相关,如降糖药(胰岛素促泌剂)与胰岛素过量,或是治疗过程进食量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低血糖。
饮食不当:在进行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少食、不食、延迟进食、未加餐,易诱发低血糖。
体力活动过多:在糖原贮备不足的人群中,进行跑步、登山等运动,消耗明显增加,易诱发低血糖。
成人一般常见症状为心悸、出汗(多为大汗)、震颤[13] 、饥饿,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改变。
持续大于6小时的严重低血糖会造成大脑不可逆的损伤,可能出现癫痫、昏迷,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