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建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县后县名有两说:一说博罗。此说见于《隋书·经籍志》中的南朝宋吴兴、沈怀远撰的《南越志》,该志云:“博罗去浮山接境于罗山,故曰博罗。”(引文见《太平寰字记》卷之一百六十)。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云:“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漂来傅之。博,傅也,傅转为博也。浮来傅罗,罗小,浮博而大之,罗卑,浮博而高之,故曰罗也。”一说傅罗。《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平陆梁地,置南海等三郡,统番禺、傅罗、揭阳等县。”
关于浮山傅于罗山之说,始见《后汉书》刘昭(502~557年,南朝梁代人)注:“有浮山自会稽浮往傅罗山,故置傅罗县”。东晋袁宏(326~378年)在其所撰《后汉记》中,则根据当时士大夫传言谓始皇醉心长生不老,惑于方士“浮山为蓬莱岛浮来与罗山并”之言,故称傅罗。沈约(441~513年,南朝梁代人)根据何承天等撰的《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的《宋书·郡国志》称:“两汉皆作傅,晋太康时才写作博。”唐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云:“博罗,两郡立名不一,自吴以后复为博罗。”但无论称博罗或傅罗,均与罗浮山密切相关,这是毫无疑义的。近年来有人根据《吕氏春秋·恃君览》所言:“扬汉以南,百越之际……阳禺、缚娄、欢兜之国……多无君”的记述,认为博罗乃缚娄音转,故置县时称为傅罗,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始改称为博罗[60] 。
公元前214年置县,名傅罗,县治梁化(今惠东梁化),属南海郡。280年,傅罗县改称博罗县,属南海郡。331年,博罗县划出海丰县、欣乐县和怀安县,县属南海郡。479年,博罗县划出新丰县和罗阳县,县属南海郡。503年,南海郡划出梁化郡,博罗县治迁到浮碇岗(今县城罗阳街道,俗称“葫芦岭”)之西,县属南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