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方式。19世纪,谢灵顿提出机体所有的非随意活动均属于反射,但随意活动不是反射。1863年谢切诺夫认为,随意活动也是一种反射活动。20世纪初,巴甫洛夫对反射现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心理活动也是反射活动,是一种通过脑的高级部分而实现的更复杂的反射。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每个反射都有各自的反射弧。反射活动一般过程如下: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沿传入神经传至中枢,中枢对传入信息加以整合处理,而后发出信号沿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从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反射被分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生理性反射和病理性反射。[2] 反射弧
也称“无条件反射”,指非随意支配的反射,或生来就有的、无需训练或学习的反射。例如,角膜受到刺激引起眨眼动作、瞳孔受光刺激会缩小、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等,均属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是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人与动物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仅靠非条件反射还不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2]
非条件反射的分类如下:[1]
(一)按生理功能分类[1]
1.防御反射 屈肌反射、角膜反射等。[1]
2.摄食反射 分泌反射、吸吮反射等:[1]
3.姿势反射 调节骨骼肌紧张度,保持和纠正身体姿势的各种反射。[1]
(二)按感受器分类[1]
1.外感受性反射 是位于身体浅层的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又叫浅反射,如触觉、痛觉反射等。[1]
2.内感受性反射 是位于身体深层的感受器受到体内环境的刺激引起的反射,又叫深反射,如肌肉受到牵张刺激发生的牵张反射,血压升高后引起血压下降的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等。[1]
(三)按反射弧的通路分类[1]
1.单突触反射 由两个神经元,经一次突触联系所形成的反射。[1]
2.多突触反射 由多个神经元,经两个以上的突触联系完成的反射。[1]
按反射弧在中枢的部位可分为脊髓反射、脑干反射及皮质反射等,[1]
个体出生后经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反射。例如,狗不仅在食物入口时分泌唾液,而且在看见食物甚至在听见饲养员的脚步声时也能分泌唾液,后者便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机体不具有分泌唾液的非条件反射,也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以在个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经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也可在实验室的人工环境下通过将中性刺激物同非条件刺激物的多次配对呈现而形成。条件反射对于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可以成为某些疾病或症状赖以产生的机制。“条件反射”与“条件作用”这两个术语在某些场合被互为代换地使用着,但前者多用来指巴甫洛夫的经典研究中的动物对条件刺激物的规律性应答,而后者指条件反应的形成过程。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的条件作用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参见“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反射”。[2] 反射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