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驻军嘉义的台湾北路营参将张国,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于是着手垦荒,是台中发迹的开始,从犁头店到西屯、北屯,台中市驻军扎营之处,开始成为戮力耕耘的希望之地[4] 。 共7张 台中
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中市成为台湾省的行政中心。日据时期,铁路、海港与公路的开通与兴建,使台中市跻身为中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4]
民国九年(1920年)年设市,辖境尚未包括北屯、西屯及南屯[4]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台中开始县市分治[1] 。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北斗区的沙山乡更名为芳苑乡,北斗区芳苑乡更名为沙山乡。5月,彰化区驻地由彰化市南郭迁往鹿港[5] 。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员林区的坡心乡更名为埔心乡[5] 。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1日,大屯区的西屯、北屯、南屯3乡划归台中市管辖,改为西屯区、北屯区、南屯区。[5]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中县合彰化市,分为彰化、台中、南投三县:台中县辖丰原、大甲、东势、大屯4区[5] 。
1950年1月1日,新高区集集镇划分为集集镇、水里乡。1950年7月1日,彰化区的线西乡划分为线西、新港二乡[5] 。
1955年10月10日,内埔乡更名为后里乡[5] 。
1976年3月1日,丰原镇改制为县辖市丰原市[5] 。
1993年11月1日,大里乡改制为县辖市大里市[5] 。
1996年8月1日,太平乡改制为县辖市太平市[5] 。
2010年12月25日,和台中县合并,管辖原台中县太平区、大里区、雾峰区、乌日区、丰原区、后里区、潭子区、大雅区、神冈区、石冈区、东势区、新社区、和平区、大肚区、沙鹿区、龙井区、梧栖区、清水区、大甲区、外埔区、大安区[1] 。
位于台湾中部,北与苗栗县、新竹县接壤、南临彰化县、南投县、东隔中央山脉与宜兰县、花莲县相邻,西临台湾海峡[18] 。
台中市为东西方向狭长形状,位居台湾西部平原的中间地带。自西至东为沿海平原、大肚台地、台中盆地、与山区,其中市区即位于台中盆地内[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