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阿育王像,指的并非是阿育王本人的肖像,而是阿育王所造释迦牟尼佛像的略称,在中国东晋、南北朝至隋代的中国帝王、僧侣阶层和信众中有特别的信仰和崇奉。流传过程中,阿育王像虽然在不断的完善,但其像本身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西域古制”。
据记载,中国出现阿育王像的时间最早可以推溯到东晋时期,其流传多集中在蜀郡、荆州长沙寺、扬州长干寺等长江流域一带 。汉文的《阿育王经》七卷,最初由西晋安法钦译,此后又被敕征召扶南国名僧僧伽婆罗再译。梁武帝对阿育王广兴佛法的事迹颇为仰慕,据《历代三宝记》十一:“阿育王经十卷,天监十一年六月二十六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帝躬自笔受”。即梁天监十一年(512年)僧伽婆罗在扬州寿光殿开译时,梁武帝亲自作记录。
有关阿育王像的记载多见于《高僧传》、《续高僧传》,又散见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等书中。在众多的阿育王像中,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所记长干寺阿育王像最为著名。有学者认为阿育王像可能是自天竺经西域进人中原,然后流传江东[1] 。
从四川地区出土的单体阿育王造像来看,阿育王像有以下几个特征[1] :
1、硕大的束发状肉髻。
2、明显的八字形的胡须。
3、杏仁状睁开的双眼。
4、通肩袈裟,袈裟衣纹呈U字形。
5、通过造像断痕,可以推断左手握袈裟一角,右手施无畏印。
目前国内出土的阿育王像实例只发现于成都地区。
①杜僧逸造育王像 杜僧逸造育王像
成都西安路出土,像背后有铭文:
“太清五年九月卅日,佛弟子杜僧逸为亡儿李佛施敬造育王像供养,愿存亡眷属在所生处值佛闻法,早悟无生,七口因像及六道含灵普同斯誓,谨口。”太清五年,即公元551年,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尊有明确纪年和确切出土地点的名副其实的阿育王像(《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11期)。这尊佛像的发现,使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僧史上所记的阿育王像到底是什么样式。观察实物,从佛像的通肩式大衣的u形衣纹组合排列和螺发形式上看,还是属于印度马土腊系统的佛像,但蓄有唇须,面相上多少有些犍陀罗佛像的味道,图像中的外来因素较多。
②益州总管赵国公招造阿育王像 益州总管赵国公招造阿育王像
万佛寺遗址出土(刘志远《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像上有铭文“益州总管赵国公招敬造阿育王像一躯”。据《周书》卷5《武帝纪》上:“保定……二年(562)……十一月丁卯,以大将军卫国公直、大将军赵国公招并为柱国,又以招为益州总管。”《周书》卷13《谯王俭传》:“天和中,拜大将军,寻迁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周书》卷21《子机传》附《子带韦传》:“天和……五年(570)……时谯王俭为益州总管,汉王赞为益州刺史。”可知,赵国公宇文招为益州总管的时间在保定二年至天和五年之前,所以此像的制作时间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