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事物的名称或外在声誉与其实际本质保持一致性。该成语通过"名"与"实"的对应关系,强调真实性与相符性的价值判断标准[1] [2] 。在语言实践中常与"名副其实"构成同义表达体系[2] 。
最早见于清代小说《镜花缘》第72回:"妹子这个名字,叫做有名无实,那里及得尧蓂姐姐弹得幽雅,他才名实相称哩。"[1] 该例句通过人物对话的语境对比,直观展现成语"名声与实际相匹配"的核心语义。
作为四字主谓结构成语,其语法功能具有多样性:
作谓语时侧重对主体属性的客观陈述,如"该奖项评选标准严格,获奖者皆名实相称"
作定语时着重修饰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打造名实相称的诚信企业"[1]
在语义扩展方面,存在"名实相副""名实相符"等变体形式[1] [2] ,三者共同构成汉语表达名实关系的核心成语群[2] 。
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
文学作品:用于刻画人物品性特征或事件本质揭示,如《镜花缘》中对才艺评价的描写
社会评价:涉及商品质量、个人信誉等领域的真实性判断[2]
语言教学:作为成语接龙的常用节点词,可接续"称体裁衣""称心如意"等短语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副其实"的价值取向[1] [2] ,在商业领域常被引用作为企业诚信建设的指导原则。2025年相关工具书数据显示,其使用频次在评价类成语中位列前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