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寿山"与"福海"两部分构成,通过比喻手法将寿命比拟为高山,福气具象为海洋,形成祝颂长寿多福的吉祥语[1] [2] 。唐代周远志《造弥陀像文》中的"同归福海"已体现"福似海深"的意象[3] ,至明代张凤翼在戏剧创作中首次将二者组合使用。
明代张凤翼《灌园记·开场家门》以"寿山福海"描绘富贵气象,该用法后被清代梁章鉅《归田琐记》化用为"寿山福海枉崇深"[3] 。鲁迅在《故事新编·理水》中记载工匠委托学者题写"寿山福海"作为器物装饰的案例[2] ,展现成语在民间工艺中的实用价值。
作为联合式成语,"寿山"与"福海"两个主谓词组并列组合[2] 。其语法特性包括:
仅能充当宾语成分,如"题写寿山福海"[2]
不可单独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
常与"祈求""祝愿"等动词搭配[1]
在实际使用中主要呈现三种形式:
书法题字:常见于祝寿礼品装饰,如寿屏、蛋糕裱花等[1]
建筑命名:北京石景山寿山福海养老中心以此命名
文学创作:现代诗歌、散文常用作长寿意象的隐喻[1]
虽无直接近义词,但存在语义关联的成语:
寿元无量:强调寿命长久[1]
福如东海:单指福气深厚[3]
海屋添筹:同为祝寿用语[2]
其反义概念需通过否定句式表达,如"寿不及山""福不盈海"等非固定搭配。2014年鲁迅文献校勘工作中,对《理水》中该成语的书写规范进行过专项考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