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拉(Bukhara),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位于泽拉夫尚河三角洲畔,沙赫库德运河穿城而过,有2500多年历史,人口约25万,中亚最古老城市之一。9至10世纪时为萨曼王朝首都,1220年为成吉思汗所占,1370年被突厥人帖木尔征服。16世纪中叶,乌兹别克人建都于此,史称布哈拉汗国。中国古书中所说的不花剌、新唐书中的戊地国、唐代昭武九姓中的毕国、安国,都是指布哈拉。 布哈拉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曾在东西方贸易、文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保留着许多当时的集市贸易遗址。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开始在布哈拉传播和盛行,布哈拉兴建了上千座清真寺、神学院和其它祭祠场所,是当时著名的伊斯兰教学术重镇。布哈拉市保存了许多中世纪时期优秀的建筑,如夏宫、雅克城堡、萨曼皇陵、波伊卡扬广场、兀鲁别克神学院、米利-阿拉伯伊斯兰神学院等,无论从景观造型,或是内部陈设和装饰都保留着古风古貌。该市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例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哈拉自公元9世纪起,古城狭窄蜿蜒的街道就被三种不同的建筑区分开来。城堡(Ark),除城堡在外的城市自身建筑(Shahristan),以及商栈(rabad)。城市四周的防御工事反复毁于战火又反复重建,在几个世纪的岁月之中改变了城市的风貌,16世纪时城墙周长12公里,116座敌楼和11座两侧带有塔楼的城门护卫着城市,现今还遗留下来两座城门。布哈拉的遗迹除了大多数16世纪的建筑外,还有不少很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包括著名的伊斯玛仪萨曼陵墓(10世纪),卡梁宣礼塔(11世纪)和马高克-阿塔里(Magoki-Attari)清真寺(10世纪和12世纪)。很多建筑物为宗教场所,也有不少商业建筑,如商栈和市场。这些当地建筑由砖瓦房和土坯平顶房构成,而且临街一面缺少窗户。富户人家都装饰着雕花大理石镶条和壁画。布哈拉的城市设计和建筑对中亚许多地区的城市规划变革都产生了广泛影响(II)。布哈拉是中亚地区最完美无缺的中世纪城市典范,并保持了当时的城市布局。
布哈拉城已经有2500年历史,城市的建立者是说东伊朗语的粟特人与塞种人,由西徐亚人组成的萨卡王朝统治着这一地区,此后出现嚈哒人建立的嚈哒汗国,公元6世纪中亚突厥汗国兴起,取代了嚈哒汗国的统治。阿拉伯人占领该地后,709年,布哈拉成为巴格达哈里发的重要文化中心。公元892年至999年布哈拉成为波斯人建立的萨曼王朝的首都。11和12世纪期间,在突厥喀喇汗王朝治理下,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和文化一直保持着繁荣景象。[1] 布哈拉
13世纪蒙古人入侵,城市遭受破坏,14世纪突厥贵族帖木儿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建立帖木儿帝国统治布哈拉,城市得到很大程度复兴,16世纪乌兹别克人建立的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取代帖木儿王朝,城市进一步发展。
成吉思汗布哈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