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持不下”意为力量相当的双方坚决对抗,各不相让[1] 。“相”指互相,“持”表示对抗,“不下”即无法决出胜负或达成一致。该成语形象描述对立双方因实力相近或互不退让而形成僵持局面。
该成语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中“楚汉久相持未决”的记载,原指楚汉两军长期对峙未分胜负。后衍生为广泛使用的四字成语,特指双方在争执或对抗中僵持不下。
战国时期苏代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后演变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劝谏赵惠文王时,亦包含“相持不下”的核心语义。寓言中鹬与蚌相互钳制导致双双被捕,比喻双方僵持不下反使第三方得利。
“相持不下”属偏正式成语,语法功能包括:
作谓语:双方因意见分歧相持不下[1]
作定语:陷入相持不下的谈判阶段
作补语:辩论变得相持不下[1]
现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商业谈判、学术争论、军事对峙等领域的僵持状态[1] 。
近义词:
势均力敌:双方力量相当,难分高下[1]
难解难分:形容双方争斗激烈,难以分开[1]
反义词:
迎刃而解:比喻问题顺利解决[1]
众寡悬殊:形容双方力量相差极大[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与“相持不下”存在语义关联,前者侧重僵持导致的第三方获利后果,后者强调僵持过程本身。“鼎足而立”亦描述多方对峙局面,但侧重形成平衡状态而非对抗性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