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10月,额尔金、葛罗先后率军舰到香港。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集结完毕,立即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12月末,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5月进犯天津,并扬言要攻打北京,迫使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英法两国政府不满足于从中国已攫取的权益,同时也为了对大沽战败实行疯狂报复,1860年春,英、法再次组成联军,出动船舰200余艘,英法联军25000余名,仍由额尔金、葛罗率领,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相继攻陷大连湾、烟台,列舰示威于大沽口外,随即占据北塘,攻占大沽、天津。清政府派使议和,英法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和谈破裂。英法联军北犯通州,进攻张家湾、八里桥。10月,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英法联军在进犯和占领京、津期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时,犯下了劫掠、焚烧圆明园的震惊世界的暴行。10月24、25日,清钦差大臣奕訢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英、法两国的全部侵略要求得到满足,11月,英法联军撤离北京。[2]
1860年8月,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大沽炮台和天津相继失守。随后,中国和英法进行的天津谈判又告破裂。9月7日,额尔金和葛罗照会桂良,以桂良无画押之权停止谈判,并决定带兵前往通州,以便与有画押之权的的清朝大臣进行谈判。英法联军随即纷纷出动、直趋通州。面对英法联军的咄咄逼人之势,中国政府几次照会英使额尔金,请他停止前进,但额尔金一概予以拒绝。9月9日,咸丰帝派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荫与英法联军谈判。载垣起初还试图让联军退回天津再开始谈判,遭到拒绝后,不得已于9月12日照会英法特使,称“择一适中之地商办,亦属可行。或在河西务、或在安平,应由贵大臣择定照复。”不再坚持要求英法联军退回天津。接此照会后,额尔金决定先停止进军,并派巴夏礼和威妥玛去通州会见钦差大臣载垣。
巴夏礼和威妥玛于14日中午到达通州,随即与载垣等进行了8个多小时的谈判,谈判达成的协议,主要是联军止于张家湾以南五里的地方,额尔金由1000人护卫到通州签约,然后继续前进到北京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书。这些条件,咸丰皇帝随后亦完全批准。眼见和平在即,谁知9月17日风云突变。这一天,巴夏礼等人再次来到通州,提出到京后觐见皇帝并亲递国书。载垣等认为9月14日谈判时没有这一项,英法方不应在协议达成后再提新要求;而巴夏礼则认为亲递国书乃国际惯例,没必要列入谈判内容。双方各持已见、争执一天、毫无结果。9月18日晨,巴夏礼再次会见中方代表、仍要求亲递国书。载垣等认为“该夷狂悖至此,抚局断无可议”,立即通知驻守通州东南张家湾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乃率部出动,截拿巴夏礼等39人。至此,通州谈判全面破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