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属(Selenicereus)植物的英文名为“Nightblooming cereus”,可译为“夜间开花的仙人掌”。其茎部着生气生根,逐节攀援生长,长度可达10米以上,因此得名“量天尺”。又因为量天尺属植物具有硕大的花朵,也被称为“大王花”“霸王花”。其果实经过培育后,可作为水果食用,因外表肉质鳞片似蛟龙外鳞,得名火龙果。当量天尺属植物光洁、巨大的花朵绽放时,飘香四溢,使人有吉祥之感,因而也被称为“吉祥果”。[3]
2001年,Edward根据Alwin Berger(1905年)的研究,将量天尺属归为仙人柱属(Cereus)的亚属。随后,Britton和Rose(1909年)将其分类地位提升为独立属,并将属名定为“Hylocereus”,该属名源自希腊文,其中“hyle”意为“森林”,代表量天尺属的原生地,以及攀附森林生长的习性。有学者依据形态特征将量天尺属分为15-18种,其中曾作为果树利用的包括哥斯达黎加量天尺(S. costaricensis)、危地马拉量天尺(S. guatemalensis)、S. ocamponis、多刺量天尺(S. triangularis)、量天尺(S. undatus)等,主要栽培地区为哥伦比亚、墨西哥、中国台湾、越南、以色列等地。[4]
中国台湾常见的火龙果可分为早期引进的本地种、近年引进的越南种及私人育成品种。1645年,荷兰人首次将火龙果引入台湾,此时引进的是一种自花不亲和的品种,结果率极低,并无商业价值。而后逐渐蔓延台湾全岛,成为野生状态存活的“蕃花”。直至越南开放旅游后,火龙果因市场反响较好,得到消费者的喜爱。于是越南商人开始将火龙果出口到法国以及亚洲各国,由于内外销需求的带动,推动火龙果的大规模种植,进而成为重要出口产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