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又称“月下美人”,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植物,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其浆果可食。昙花因其独特的夜间开放行为而享有“昙花一现”的美誉,这种特性使得昙花成为了许多植物爱好者研究和养护的对象。
昙花属于仙人掌科,学名为Epiphyllum oxypetalum。"Epiphyllum"意为“在叶上的花”,而"oxypetalum"则意味着“锐瓣”,描述的是它的花瓣形状。它由英国植物学家Adrian Haworth在1829年命名。[1] 昙花
由于其独特的开花特性和美丽的外观,昙花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其象征意义。在东亚,昙花象征着转瞬即逝的美丽和珍贵的瞬间。昙花在园艺上也是一种受欢迎的植物,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繁殖通常通过切割进行,这使得它比较容易在家庭环境中生长和繁衍。[3] 共25张 昙花
昙花是一种附生肉质灌木,通常生长高度介于2至6米之间。其成熟的茎呈圆柱形,并逐渐木质化。该植物的分枝众多,具有叶状侧扁的特征,形状从披针形延伸至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呈波状或具有深圆齿。叶片基部急尖、短渐尖或渐狭成柄状,色泽深绿,无毛,中肋粗大,老年植株的分枝可产生气根。
昙花的花朵单生于枝侧的小窠中,花形漏斗状,仅在夜间开放,并散发出芳香。花朵长达25至30厘米,直径为10至12厘米;花托呈绿色,略具角质,覆盖以三角形短鳞片。花瓣白色,倒卵状披针形至倒卵形,长7至10厘米,宽3至4.5厘米,边缘全缘或稍显啮蚀状。花朵在夜间渐开,开放高峰后约1至2小时内开始枯萎,整个开放过程仅持续约4小时。
昙花的果实为长球形浆果,表面具有纵向棱脊,无毛,成熟时呈紫红色。种子众多,呈卵状肾形,亮黑色,表面具皱纹,无毛。[4]
昙花在全球范围都有栽培。它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包括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苏里南和哥斯达黎加。
在中国,昙花几乎在所有省区都有栽培,这种植物的栽培不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为它可以在室内环境中较好地生长,只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1] 共6张 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