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又称鱼雷快艇。在其他兵力协同下,主要在近岸海区以编队形式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攻击,也可执行反潜、布雷等任务。鱼雷艇体积小,航速高,机动灵活,隐蔽性好,攻击力强,但耐波性差,活动半径小,自卫能力弱。 中国早期定远铁甲舰上的铁甲鱼雷艇
鱼雷艇艇型有滑行型、半滑行型和水翼型。排水量40~350吨,最大航速38~50节,续航力400~1000海里,自给力2~5昼夜,能在3~5级海况下有效地使用武器,4~6级海况下安全航行。艇体采用铝合金、合金钢、木质、木壳板和金属骨架混合等材料结构。推进装置多数采用高速柴油机,少数采用燃气轮机或柴-燃联合动力装置。装有鱼雷发射管2~6具,25~76毫米舰炮1~2座,有的还装有深水炸弹、水雷发射(布放)装置和射击指挥系统。艇上装有通信、导航、雷达、红外探测、夜视等设备。
1877年,英国最先研制成“闪电”号鱼雷艇,排水量34吨,航速19节,蒸汽机推进,装3枚鱼雷。随后,意大利、美国、日本、俄国等也研制了鱼雷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等国鱼雷艇参加了约800次战斗,击沉对手舰船约400艘;苏联鱼雷艇对德国舰船攻击385次、发射鱼雷539枚,击沉舰船209艘。20世纪50年代,中国成批建造双管鱼雷艇,在保卫东南沿海安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代建成水翼鱼雷艇,70年代又建成四管鱼雷艇。随着现代化探测和作战手段的日益发展,鱼雷艇隐蔽突击的作战优势日益降低,导弹艇的出现使鱼雷艇的地位不断下降,80年代后各国已不再发展鱼雷艇。[2]
鱼雷艇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时的水雷艇。当时还没有鱼雷,水雷艇艏部突出一根长长的撑杆,撑着水雷向敌舰猛烈撞击,将敌舰炸毁。1864年,北军的水雷艇就靠这种办法炸沉了南军的“阿尔比马尔”号装甲舰。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1866年,在奥匈帝国工作的英国工程师R·怀特黑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能够自动航行的水雷。由于它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运动,因而被称为鱼雷。后来制造了专门用来发射鱼雷的舰艇便是鱼雷艇。 1869年,英国工程师怀特海德发明了水中兵器鱼雷,它由压缩空气推进,在水下以6节的速度可航行276米,头部装有8.2公斤炸药。鱼雷的爆炸力大可以用来攻击水面舰艇。最初,鱼雷只是被装在灵活机动的小艇上,用来攻击敌舰。1877年,英国制造出了专门发射鱼雷的鱼雷艇“闪电”号,,并将其命名为海军的“1号鱼雷艇”。该艇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具有19节的航速,而其所装备的鱼雷则能以18节的航速航行584米。鱼雷艇就此问世。此后,奥地利、希腊、德国、意大利、日本及北欧各国的海军都拥有了鱼雷艇。1878年1月26日,俄国鱼雷艇首次成功使用“白头”鱼雷,在70米距离上击沉了排水量2000吨的土耳其炮舰“英蒂巴”号。鱼雷艇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奇迹,使鱼雷艇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后,欧洲各国海军都相继制造和装备了鱼雷艇,鱼雷艇的性能也不断得到改善。 法国舰载鱼雷艇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