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脉络米勒的文学批评历经四个阶段:
新批评时期注重文本细读
现象学-意识批评阶段关注作者意识投射
解构主义时期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
晚年结合言语行为理论探索文学伦理功能[8][9]
解构批评特征主张通过"修辞性阅读"揭示文本自我解构的特质,反对单一意义阐释。在分析《还乡》等作品时,他既保持文本细读传统,又突破形式主义框架[9]。
文艺共同体理论晚年提出三重共同体模型:
前现代的"乡村-土著共同体"
现代的"非功效共同体"
后现代的"复数共同体"该理论融合海德格尔、南希的哲学思想,通过文本作证功能探讨文学与历史关系[5]。
中国关联
1988年首次访华后,通过发表中文演讲集(2015年和2016年)推动理论传播[7]
引发"文学终结论"争论,并与学者张江就"强制阐释论"展开对话[7]
多部研究专著如《J.希利斯·米勒小说批评理论研究》《J. 希利斯·米勒解构批评研究》被中国高校列为教材[8][9]
全球贡献作为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主席,其著作被译介为多种语言,解构主义方法论影响了后现代文学理论发展[9]。
《小说与重复》(1982)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2011)[5]
《文学中的言语行为》(2001)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