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从同一血统或派别世代相承流传[2] [3] ,二是指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1] 。该成语作为主谓式结构,可充当句子中的谓语、定语或宾语成分。
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汪廷讷《三祝记·叙别》中“纯仁今日一脉相传”的表述。近代鲁迅在《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中使用该成语描述北京流言报的历史延续性,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则以之阐释古文家流派的理论传承[3] 。
“故由韩愈氏之言,以迄程颐,其间的文学批评理论,显然一脉相传”[3](郭绍虞用例)
“叶氏一族阀阅门庭,俱是一脉相传”(家族世袭例证)
“中华文明一脉相传,未尝中辍”(文明传承描述)
与“一脉相传”近义的成语包括“一脉相承”[2] 、“传流至今”等。其反义词为“以讹传讹”[1] ,相关词则有“传道受业”、“传为佳话”等[2] 。
在历史语境中,“一脉相传”既可指血缘宗法的承袭(如家族世系),也被拓展至思想体系(如宋明理学传承)、文化脉络(如道统延续)等领域。现代用法更侧重非血缘的理论或方法继承,如学术流派传承关系[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