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被定义为地表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介于50米至200米之间的地形单元[1] [4] 。其特征包括无明显山脉走向的坡面组合体,顶部浑圆且坡度多在25°以下,常见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区域[3] [5] 。中国境内典型丘陵地的相对高度在平原区域达50米即判断为丘陵,而邻近山地地区需达到100-200米以上。
中国丘陵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0%[1] 。主要集中区域包括:
北部:辽西丘陵、山东半岛丘陵及辽东半岛丘陵区
中部:黄土高原的黄土丘陵与江淮丘陵带
南部:江南丘陵连片区,涵盖两广与浙闽丘陵[1][3][4]在三级阶梯地形中,第三级阶梯的东部平原与沿海地带分布着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复合区[1]。
丘陵地貌的形成涉及多种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或断层活动形成原始高差,如辽东丘陵的基底抬升[2][5]
外力侵蚀:山地经流水、冰川等长期侵蚀切割,形成破碎低丘,如江南丘陵[4]
堆积作用:包括冰碛丘陵(如冰川末端鼓丘)[2]
特殊成因: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林状丘陵(云南石林)、火山熔岩堆积丘陵[2][4]
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五类:
流水侵蚀型:占主体的山地侵蚀残余丘陵
喀斯特型: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丘陵
黄土型:黄土层受侵蚀切割的塬梁峁地貌[4]
熔岩型:火山活动形成的低缓火山锥群
冰碛型:冰川进退遗留的冰碛丘岗[2][4]
按照海拔高度划分为四个层级:低海拔(米)、中海拔(500-1000米)、亚高海拔(1000-2000米)及高海拔(2000-3500米)丘陵[2] 。
丘陵地区降水量普遍在800 1500毫米之间[3] 。其开发利用方向包括:
农业:通过梯田改造种植水稻、茶树等作物[3][5]
林业:发展油茶等经济林产业[3]
牧业:缓坡草场适宜山羊等牲畜放养[3]
旅游:丹霞丘陵、岩溶丘陵构成特色景观典型案例如山东丘陵的苹果种植基地、江南丘陵的茶园经济区,均体现其资源价值[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