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古称为香山,在古代为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的岛屿,“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宋朝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3] [99] 也因盛产沉香而得名。[100] 明代嘉靖年间编写的《香山县志》曾对香山的取名说法作了注释:“旧《志》云:以地宜香木得名。”[101] 唐贞观年间香山岛上就曾建有“香林寺”。[104] 南宋时期,香山五桂山出产的沉香是贡品,亦是与海外交往的重要礼品,需通过港口转运,因此就有了与香有关的香山场、香洲、香江、香港等地名。[102]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纪念去世的孙中山,故改称“中山”。[6]
古代香山(中山,1925年前称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仅为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即石岐城区至澳门一带地域。[1]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屿捕鱼打猎和半定居。[5] [3]
春秋战国时期,香山岛为百越海屿之地。[3] 当时聚居在广东地区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畲族、黎族等。[165] [166]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属南海郡地。[3]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之番禺县地。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属东官郡地。[3] 南北朝时期,改属东莞郡。[6]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东官郡改为宝安县,香山岛属宝安县地。[3]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香山属东莞县地;东莞县在香山岛上设置文顺乡,为地方行政单位,并在文顺乡的驻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场)设置香山镇,为戍边军事单位(镇将品级与县令相等)。至北宋,整个文顺乡改称为香山镇。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建立香山寨,隶属东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