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亲戚"由"串"与"亲戚"组成复合结构,"串"字在本词中取"往来走动"的动词含义,通过连接动作主体与对象确立完整的语义表达。该词语在语法功能上可作谓语、宾语等成分,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忙着串亲戚"即为典型用法。
在语义范畴方面,"串亲戚"特指同一家族成员间的拜访行为,与"访友"形成明确区分。法语助手词典将其法译为"aller rendre visite à ses parents",日语则对应"親戚回りをする"的表达方式,均准确传递了该词汇的核心语义[1] 。
该词语承载着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的文化基因,尤其是在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期间,通过具体的拜访行为强化亲属间的情感联结。汉典网站明确指出,这种行为具有仪式化特征,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重要实践方式。
在文学创作领域,作家冯志《敌后武工队》中"农民春耕前赶集进城串亲访友"的描述,既展现了该词语的现实应用场景,也揭示了其与社会生产周期的关联性。张天民《路考》中的相关用例,则体现了该词汇在当代汉语叙事中的语言活力。
作为跨语言交流的汉语词汇,"串亲戚"在法语、日语等语种中存在精确对应表达:
法语:aller rendre visite à ses parents(拜訪父母/亲属)[1]
日语:親戚回りをする(亲属间往来)此类翻译均保持了原词的核心语义要素,但法语版本特别强调"aller rendre visite à ses parents"(拜访亲属)的互动细节,体现出不同语言对拜访行为侧重点的差异[1]。
据汉程网考证,"串"字在古代汉语中即有"连接、往来"的动词用法,与"亲戚"组合后形成完整的行为描述。成语"串亲访友"作为其衍生表达,将拜访对象从亲属扩展至朋友群体,但"串亲戚"仍保持其专指亲属往来的原始语义边界。
繁体写法'串親戚'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社区仍普遍使用,这种现象印证了该词汇在汉语体系中的稳定性。词源研究显示,其语义结构自明清时期白话文兴起后趋于定型,并延续至现代汉语应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