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大量人才,交城中学经过重新整编又继续招生,先后送走了四个简师班,共毕业230人。 共2张 合并图册
一九五二年,交城中学正式招收了解放后的第一批初中生,共三个班。至此,交城中学走上正轨,稳步前进。 五十年代的交中,除认真抓教学外,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特别是“五爱道德”(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呈现出淳朴的校风和一派兴旺景象。
五十年代后期,学校在三面红旗的影响下,师生边学习边劳动,多次参加大炼钢铁,深翻土地,修筑水库等大型集体活动,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九六零年,交城中学首次设立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领导、教师的办学热情更加高涨。特别是学雷锋活动的开展,更加推动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多次受到晋中专署的表彰,特别是高中教育是晋中地区的一面旗帜。
一九六六年学校开始卷入了文革十年动乱中,教育教学受到了严重干扰。但在后期的开门办学中,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书本知识外,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等活动,也学到了各种丰富的生产知识。
进入八十年代,交中逐步恢复昔日的教研、教学之风,并率先实行了教职工聘任制,激发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教学成绩年年攀升,办学规模有所扩大。
九十年代,学校实行了教学管理年级负责制,并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试验,多次受到省教委表彰。学生的总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在吕梁连年夺魁。
新世纪到来,学校紧跟教育改革形势,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民主管理,更加注重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争当师德标兵”活动。2004年教育教学成绩实现了跨越式的提高。交城中学成为吕梁市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子。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建设交城中学新校园。
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热切关注下,经过两年多的学校施工,投资1.14亿元的交城中学新校园胜利竣工。2007年9月1日,交城中学实现了整体搬迁。
近年来,学校本着“加强基础,开拓思维、培养能力、创新提高”的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浓郁的人文科学氛围,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学校历年高考成绩优异,连续18年达线率名列全市前茅,优生成绩突出。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严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也使学校在省内享有一定的声誉。历年来,为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名牌大学输送大量优秀人才,成为四方学子向往的学习圣地。
交城中学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达线673人,同比增长106人。
学校近年来,大胆创新,实行学校内部机构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形成了和谐尚进的校园氛围,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