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拓宽香花桥至察院场段,宽7米,碎石路面。[1]
1941年:拓宽至饮马桥,宽9-12米,弹石路面。[1]
1943年:新筑饮马桥至三元坊段。[1]
1951年:三元坊和护龙街被统称为“人民路”,由三元坊延伸至南门新建的人民桥,宽14米,煤屑路面。[1]
1993年:历经42年的拓宽、翻建、改筑,人民路成为宽30-45米的沥青路面。不过,竹辉路至三元坊段、饮马桥至大石头巷段的快车道,为小长条石路面。[1]
2000年:人民路再次实施改造,将剩余的方石路面,改铺成沥青路面。[1]
2003年:人民路又一次综合改造后,新设立了“公交专用车道”。[1]
2016年2月27日-12月31日:借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即将建成之契机,对人民路(平门桥-团结桥)段进行综合提升工程。这是打造城市道路交通中轴线的需要,是展示苏州历史与古城风貌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需要。[2]
平门大街(摄于1940年左右):民国16年(1927年)底开辟平门大道,自香花桥至平门。[2] 共7张 人民路风貌变迁史
人民路干将坊口(摄于1960年):位于乐桥北,右侧转角楼有干将坊路牌。[2]
人民路乔司空巷口(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1958年建国十周年前夕,人民路又进行了一次拓宽建设。[2]
人民路怡园门口(摄于1973年):左侧为怡园门前与嘉余坊一带商铺,这段路面于抗战沦陷时拓宽,故沿街建筑为民国时期风貌[2]
人民路饮马桥东侧街景(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2]
人民路人民桥段景观(摄于20世纪70年代)[2]
人民路上看北寺塔(2003年改造后)[2]
人民路自书院巷口北至香花桥段,唐代称“大街”。后因形如卧龙(俗称孔庙为龙头,北寺塔为龙尾),于是定名为“卧龙街”。[2]
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江苏苏州市时,府县百官在此接驾护卫,于是改称为“护龙街”。[2]
抗战胜利后,一度更名为“中正路”。苏州民间,则因每日早晨,沿街被排列成行的马桶(便桶)占领,因此谑称为“马桶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