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计划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召开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因此推迟。1950年至2020年先后召开16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超30000人次。[1]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致词中,充分肯定劳动模范“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不同,但基本条件一致: 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和奖章
1、热爱祖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和在岗位“创新、创先、创优、创最佳”中做出业绩者[5]
2、崇尚科学。
3、在环境保护,安全文明生产兴农、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贡献者。
4、敢于探索,勇攀高峰,在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涌进我国各条先进生产线的荣誉先进生产者、全现代化建设的中央批后被文化发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5、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它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者。劳动价值体现社会精神价值。
2020年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是劳模精神,也是成为劳模的必备条件。2020年受表彰人选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推荐评选条件,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先进性。人选都经过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认定,基本上具有省部级表彰奖励的荣誉基础,并且近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创造了突出业绩,其中有200余人在脱贫攻坚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有35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群众性。受表彰人员中,中共党员2015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158名;女性578人,占23.2%;少数民族226人,占9.1%。人选基本涵盖各个领域和行业,尤其是来自基层一线的比例较高,其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847人,占企业职工和其他劳动者的71.1%,比原定比例高出14.1个百分点;农民工216人,占农民人选的43.2%,比原定比例高出18.2个百分点;科教等专业技术人员、科级及以下干部661人。
三是选取了一批抗疫先进典型。按照筹委会统一部署和要求,推荐评审出300名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先进个人,他们逆行出征、无私无畏,作出了突出贡献。[1]
1992年,全国总工会在中组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创办了劳模本科班,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培养跨世纪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