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语核心含义包含两个维度:
字面意义指因地面障碍或肢体缺陷导致的行走困难,如《人民文学》1977年引文"磕磕绊绊地摸去了"展现的黑暗中摸索场景[3]
物理空间的行动受阻延伸至抽象领域,如教学案例中"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与"流畅"形成的行走状态对比,以及方言例句描述的"一路上磕磕绊绊的,整整儿走了一前晌"行走受阻现象[3]
在语法层面具有以下特点:
可作谓语或状语使用,如"她磕磕绊绊地穿过房间"[1]
联合式结构赋予其动态描述功能,如"磕磕绊绊,连走路也难下脚"的环境描写
作为中性词汇,既可用于客观叙述("崎岖山路上磕绊前行"),也可表现负面状态("醉酒后在起居室磕碰"[2])
该词语在文学创作中承担多重表现功能:
塑造人物形象:《野叟曝言》通过"两目如漆"与"磕磕绊绊"的关联,强化盲人下山坡的艰难
渲染环境氛围:《人民文学》1977年用"磕磕绊绊"描绘摸黑行路的场景
刻画语言特征:魏巍《东方》中"磕磕绊绊说了无数好话"生动呈现对话者的窘迫神态
在高平方言体系中:
保留原始语义"走路不稳当",如"一路上磕磕绊绊的"行走描述[3]
发展出独特比喻义,指代事务推进中的意外阻碍,例句"今儿个有这事,明儿个有那事"展现计划实施的波折[3]
口语化应用中常叠加助词"的",形成"磕磕绊绊的"习惯表达[3]
作为基础教育重点词汇:
入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课文配套听写,通过盲童"流畅"行走与"磕磕绊绊"的语义对比,阐释生命韧性主题[1]
教学案例设计注重语境感知,如"他腿脚僵硬,走路磕磕绊绊"的具体动作描写[1]
延伸练习要求区分字面义与引申义,例如分析"项目推进磕磕绊绊"的抽象化应用[2]
英语翻译主要采用"stumble"对应其核心语义[2] ,具体应用存在场景差异:
物理障碍对应"bumpy/rough",如"崎岖山路上磕绊前行"译为"stumble along the bumpy mountain path"[2]
语言表达对应"haltingly",如"磕磕绊绊地说"译为"speak haltingly"
抽象延伸对应"stumble"或"bumpy",例句"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绊绊"可译作"life's path is inevitably bump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