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中的一部分情节,特别是结尾的部分,就是受到了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此事是歌德的情敌—凯斯特纳告诉歌德的。具有悲剧性的是,耶路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凯斯特纳借给他的。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混合起来,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运越来越多地成为叙述的主要对象。歌德将耶路撒冷的许多性格特点和其他特征转移到他的维特形象上。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杀的情况,歌德于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他以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凯斯特纳对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
耶鲁撒冷是驻韦茨拉尔的不伦瑞克公使馆的年轻秘书,和克斯特纳相识,他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曾和歌德同学。他父亲是位著名的神学家,一个古老的修道院的院长。耶鲁撒冷和莱辛很友好,莱辛很赞赏他的才华,常在自己编辑的报刊上发表耶鲁撒冷的文章。他爱好文学和艺术,这方面和歌德的兴趣相似,歌德来韦茨拉尔后,和他偶尔相聚,克斯特纳第一次和歌德相遇时,站在歌德的周围默默听着的还有一位神色忧郁的青年,身穿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褐色长靴,他正是这位耶鲁撒冷。与《维特》有关的三位男主人公就是在这个偶然的场合相遇在一起的,这两位公使馆里的年轻秘书根本没有想到躺在树底下草地上高谈阔论的法学博士将会使他们两人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人物。耶鲁撒冷生性比较沉默抑郁,好幻想,他在公使馆里郁郁不得志,和官僚习气很重的上司们格格不入,在社交场合也屡遭挫折。这个受到压制的孤独的青年常常深夜独自在月光底下漫步,在一些悲剧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他爱上了一位同事的妻子,但这和歌德爱上绿蒂一样,是在追求一个没有希望的爱情。他在工作上、社会上、爱情上处处碰壁,尤其受不了当时封建社会中低沉的气压,他的性格忧郁懦弱,没有像歌德那样毅然从不幸的漩涡中脱身出来,而是采取了消极的手段,借了克斯特纳的手枪,用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歌德听到耶鲁撒冷的死讯后,立刻给克斯特纳写信,讯问真相,他从克斯特纳的回信中了解到耶鲁撒冷的自杀经过,他知道耶鲁撒冷的忧郁懦弱的性格,也知道他在工作中和社会上并不得意,他体会到耶鲁撒冷的痛苦,在他弄明白耶鲁撒冷不幸的结局后,喟然叹道:“哦,耶鲁撒冷,我现在懂得你了,我现在能够把你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是的,表达出来!”
耶鲁撒冷的死好像点燃了一根导火线,引爆了歌德胸中炽烈的感情,他积极收集有关材料。一七七四年春,他心中酝酿成熟,就杜门谢客,搁下一切杂务,振笔疾书,只用短短四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这部震惊世界文坛、拨动了多少青年心弦的杰作。《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倾倒了一代青年,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讲着维特式的话,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甚至仿照维特的自杀方式,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到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