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去粗"与"取精"两个动宾结构组成,通过并列关系形成语义互补。"去粗"指舍弃粗糙无用的部分,"取精"强调提取精粹有价值的内容[1] ,整体表述为筛选过程中去除杂质保留精华的提炼过程。该释义与现代汉语中"筛选""提纯"等概念形成语义对应,适用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领域。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首次将"去粗取精"作为方法论术语提出,原文为"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强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过程。这一表述后被《国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收录为标准成语释义[1] 。
在语法结构上属于连动式成语,前后动作具有时间先后顺序与逻辑关联性。作定语时多修饰"方法""原则"等抽象名词,如"去粗取精的筛选标准";作宾语时常见于"需要/应当/坚持"等动词之后。现代应用中多保留褒义色彩,用于肯定理性筛选行为。
与"披沙拣金"均含筛选精华之义,但前者侧重主动剔除杂质,后者强调从大量素材中发现珍贵内容。"取精用宏"偏重对精华部分的充分运用,而"去芜存菁"更强调去除糟粕保留精华的过程[1] 。反义词"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通过舍本逐末的典故形成语义对立[2] 。
在文学研究领域,该成语常用于指导古典文献整理,如"对明清小说进行去粗取精的版本校勘";在工业生产中则被引申为质量控制术语,如"原料加工环节必须严格去粗取精"[1] 。教育领域多用于学习方法指导,例句"对于古典文学,我们要去粗取精,辩证对待"体现了其方法论价值。
该成语存在多个外译版本,英语直译为"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tial",德语译作"aufbereiten"(精炼处理)[1] 。日语采用汉字词"取捨選択"进行意译,法语则译为"trier le bon grain de l'ivraie"(区分麦粒与稗草),不同译法均保留了筛选精华的核心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