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龙游县志·氏族考》载:唐仪凤二年(677),越国公汪华(唐高祖授为歙宣睦杭婺六州诸军总管、歙州刺史)孙汪处崇任龙丘(今龙游)尉时,卜居团石,为团石汪姓始祖,村名始称汪家滩。村中有罗汉松一株,疑是祖公所植,故以松命名,改汪家滩称罗汉松。后又因村东濒江有一兀突巨石,下临深潭,是潭石观鱼垂钓之处,潭与团谐音,故又称团石。村中汪姓居多,又称团石汪。汪与湾谐音,后人习惯地称之为团石湾。县人余绍宋有诗曰:先有罗汉松,后有团石湾。村名因树起,树在名却删,揭橥自唐代,天娇蔚奇观,错节又盘根,有若螭龙蟠,枝叶纵萧疏,结子又可餐。缅想处崇公,卜居汪家滩,滩名亦已泯,罗汉仍苍颜,颇疑公手植,唐槐等量看,子孙怀先德,于焉痤衣冠。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夜宿团石埠,赋有《宿潭石步》诗。村区有潭石观鱼、古木临溪、团石印浮、螺鬟拱翠、防岸红叶、童山松籁、盈川映月、岑峰积雪八景。明余日新(崇祯间进士、山东巡按)、清余作沛(乾隆间举人、邓川知州)都有描写团石八景诗篇。团石湾以汪姓为大族。从宋到明末清初,汪姓有4支迁至江山、衢县等地。现村有汪姓586人,占诸姓人数的32%。
村内有古建筑多处。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嘉庆二十四年(1819)在江边和村中各建马氏、徐氏节孝坊1座,有抱鼓石,1986年7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完好无损。村中有唐罗汉松一株,余绍宋书立唐代遗踪石碣,均因文化大革命被毁。保安殿、佛殿和汪氏二十四厅宗祠、汪公衣冠冢,均废,遗址尚存。
自南宋始,团石湾人才辈出。南宋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18岁登科及第,以进士第一累官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一生坎坷为官,刚直不阿,为反对秦桧,告假回乡,隐居17年,学问精博,《宋史》有传;其父义举被宋高宗恩封为迪功郎、修职郎;子汪逵淳熙间官至吏部尚书,孙汪愈为朝奉郎;长玄孙汪谊为将士郎,次玄孙汪为诚教郎。元末明初有汪瑞,因反对中书左丞曹公假公济私,滥杀无辜,抗言力争而死。清乾隆间有汪映模,任桐庐县训导时捐金百两,为该县建学舍,修学宫,倡导教育,深受乡民爱戴。清乾隆、嘉庆间,汪周氏为供乡间士子应考,捐田百亩。同治间汪广怀任天台训导,后辞归故里,捐资办私塾。清末至民国年间还有汪岐品、汪濂、汪霖、汪映柏、汪宜显等一批名士,行善乐事,疏财济贫,建桥设渡,修造凉亭,施舍药物,抚恤乡邻,誉满乡里。汪坤,曾任顾祝同秘书、东北财政厅厅长、牡丹省代理省长。现寓外的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有10余人。
团石湾离县城近,水陆交通方便,江边幅员广阔,历史上常为驻军屯扎之所。清咸丰、同治间,太平军攻打龙游城,曾在村北黄土山背安营扎寨。同治二年(1863),左宗棠率领清军攻打龙游县城时,驻团石湾。所属水师都司黄九皋砍伐村后古松700株制造船只,将购树款中饱私囊,村民呈文左宗棠,黄九皋丑事败露,服毒身亡。北伐战争龙游战役,白崇禧驻扎团石湾,在此指挥、调遣北伐军攻打军阀孙传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