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城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朴环县,元代称“扒里扒沙”(蒙语意为“街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甘肃巡抚田乐率军平定松山阿赤兔部,次年扩建新城并更名“大靖”,设守御千户所驻军1669人[3]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财神阁,雍正年间改属古浪县。2013年政府规划将大靖城定位为古浪县副中心城镇,拟通过金大快速通道连接凉州城区[2] 。
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带,海拔1650-2900米[2] 。城区呈“弯弓射箭”布局,主街形似弓弦,支巷若箭矢放射,成因与防御功能及地形相关[3] 。城南15公里昌灵山为道教名山,山顶可鸟瞰城墙轮廓与引黄灌区景观[1] [4] 。
城墙体系:核心城垣黄土夯筑,设东“天福”、南“永亨”、北“永丰”三门,外城高三丈五尺(约11.6米),现存夯土残垣及万历年间“达公墩”烽火台。
财神阁:通高21米的砖木楼阁,墩台基座设十字拱门,二层歇山顶覆青瓦,四面悬“峻极天市”“节荣金管”等匾额,1993年列入省级文保单位[4]。
关帝庙:晋商修建的单檐歇山顶建筑,现存火庙大殿及戏台,梁架保留清代彩绘[2][4]。
作为明长城甘肃镇核心关堡,现存边墙遗迹与军事设施印证其边防功能。万历至康熙年间涌现伏羌侯毛忠、参将张元芳等戍边名将,其中毛忠家族三代镇守河西[3] 。1936年红军西路军在此与马家军激战,2021年建成红军西路军大靖纪念地。
明清时期聚集山陕商会48家,形成马庙会馆、瑞泉书院等建筑群。2006年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升格为国家级名镇[2] 。现存马家窑文化彩陶、明代《奶子佛碑》等文物,藏传佛教典籍《大藏经》保存于寿国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