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属吴国。战国,吴亡属越国,后越亡属楚,楚亡属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东阳县,属东海郡。
西汉,东阳先后隶属东阳郡、临淮郡。高祖六年(前201年),东阳县以东地方设射阳侯国。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除,改为射阳县。后于东阳县、射阳县之间设平安县,王莽新朝(9一23年),改射阳县为监淮亭,改平安县为杜乡县,东阳县如故。东汉初期,恢复射阳县、平安县原名。东阳县、射阳县、平安县均属广陵郡。东汉后期,因兵爽及自然灾害,东阳县、射阳县、平安县俱废。
三国,宝应地域先属魏,后属吴。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东阳县、射阳县。东阳县隶属临淮郡,射阳县隶属广陵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原东阳县、射阳县境地划入山阳县,隶属山阳郡。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原东阳县、射阳县之地设太清县、永阳县、安宜县、丰国县,隶属阳平郡。安宜县因县治临安宜溪而得县名。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析安宜县西北境置石鳖县。安宜县、石鳖县分别隶属东莞郡、阳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石鳖县,并入安宜县。先后隶属吴州、江都郡。
唐上元三年(762年),境内获八宝上献朝廷,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宝应县。
唐、五代十国、北宋,隶属楚州。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升宝应县为宝应州,领宝应县、盐城县、山阳县、淮阴县。宋末,升宝应州为宝应军。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宝应军为安宜府,宝应县隶安宜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安宜府,改隶高邮府。
明朝,隶高邮州。
清朝乾隆年间,改属扬州府。
民国期间,先后属江苏省淮扬道、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于宝应湖西、临(泽)北地区、运河以东设宝应县民主政府,先后隶属苏中第一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