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 宾客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 起身作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说“拜访”; 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告辞用“失陪”;
请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 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说“惠顾”; 请人受礼称“笑纳”;
请人帮助说“劳驾”; 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托人办事用“拜托”;
向人祝贺说“恭喜”; 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 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 称人学生为“高足”;
请人休息说“节劳”; 对方不适说“欠安”;
老人年龄说“高寿”; 女士年龄称“芳龄”;
平辈年龄问“贵庚”; 打听姓名问“贵姓”;
称人夫妇为“伉俪”; 称人女儿为“千金”。
人际交往,常说客套话,尽管没实际内容,可总是不可缺少。中西客套话多有不同。
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常说 “一路辛苦”,以体现主人对客人一路风尘仆仆的关怀、慰问心情。
我们觉得,类似这样的客套话文雅、得体,可是,西方人就难以理解,因为直译: “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trip?” “to be tired”不仅是“辛苦”,也有“精疲力尽”的意思。
在西方,只在人们身体病弱时,才会这样问候。比较符合中文原意的译法,看不到“辛苦”二字:“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一路飞行可顺利?)
我们招待客人,尽管餐桌上鸡鸭鱼肉样样都有,还是常说,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点儿。我们自认为是谦虚,可西方人思维方式同我们不一样,会觉得你虚伪、不真诚,明明摆着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怎么可以当面瞎说呢?
在西方,主人举行宴会,在客人面前,不会像我们那样谦虚,常常会说,菜肴都是精心制作的,希望客人喜欢。客人要及时赞美主人厨艺精湛、食品好吃。
典型的客套话有:“味道好极了”、“这道菜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如果还想吃某菜,可说“这道菜真好吃”,主人会对你的夸奖感到高兴,并会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