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原属幽州,隋唐时称为“临榆关”,宋朝称为“临闾关”,元代改名为“迁民镇”。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将历代屡修屡废的长城连在一起,建成一体化防线,筑关设防。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在山与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34] [35]
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7]
山海关风景区
山海关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辽河西走廊西端,北倚燕山余脉,东南临渤海湾,山海之间相距7.5千米。边墙纵贯南北,关城紧扼隘口,且东有欢喜岭,为一道天然屏障,西有石河,为一条自然壕堑,将燕山和渤海之间的狭窄陆地布置成一个巨大的军事防御建筑群体。[36]
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创设于明洪武年间,元代为迁民镇千户所之地,“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所设卫,十五年筑城为关。”初山海卫辖左、中、右、前、后、中左、中右、中前、中后、山海共十千户所,后调左、中二所于辽东,领八所,属永平府。据嘉靖《山海关志》载,山海卫当时的疆域范围,“东三十里至辽广宁前屯卫中前所,南十里至海,北八十里至义院口关,西九十里至抚宁县,此延袤之大端也。”有明一代,山海关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关隘,该地区以卫所之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体制。尤其到明后期,面对关外蒙古和女真势力的威胁,其军事职能进一步强化,同时被纳入九边军镇体系,管理体制也更为复杂。
明清交替之后,清政府对明代的卫所军政系统进行改革,逐步裁撤卫所,将相关事务归并地方州县管理,而原属卫所之屯田和人员也渐次“民化”,纳入州县体制。就山海卫而言,随着长城之外满蒙地区为清王朝所直接控制,该地区的军事防御功能明显弱化。顺治、康熙年间,原属山海卫之武将和兵丁被大量裁撤,屯田数额也骤减。与此同时,作为辽蓟交通要道,该地区的经济贸易活动迅速发展。乾隆二年(1737年),清朝终于正式撤销山海卫,在该地设置临榆县。“临榆县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东至关外红墙、宁远州界十里。西至深河、抚宁县界六十里。南至海十里。北至义院口边七十里。自义院口至羊山岭、蒙古界一百五十里。”临榆县建置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相比明时期山海卫辖境,清代临榆县东西略有所内缩,但北部则不再以长城为限,而是扩展到长城以北地区。从明山海卫到清临榆县,山海关地区从边镇险要之区转而成为内省府县之地,山海关也成为内地关口,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消失,主要承担的是社会和经济功能。伴随着这一地区管理体制、社会经济以及人口等方面的的变动,包括建筑、聚落、人文等在内的地方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