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成为《世界遗产城市联盟》成员。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共12张 库斯克城市风光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见的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
当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
库斯科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
库斯科(有资料译为“科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在克丘亚语中,“库斯科”,意为“肚脐”(另一资料:意为“世界的中心”)。 库斯科广场德阿马斯
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帝国的社会组织是非常等级制的,这种观念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布局。 共5张 库斯科
在印加帝国统治下,库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头装饰外部与广场接壤的城镇。殖民者保持着泥瓦建筑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数量众多的狭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筑的两个城墙间蜿蜒,就像石头走廊。巴洛克和混血人种的教堂的圆屋顶与城市广场毗邻。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分布着白色外墙的低矮民居。
尽管库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据直角方式设计。直线的布局和中央广场为库斯科提供了四条道路连接帝国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艺复兴的都市规划原则适用于新世界的城市规划。 库斯科的雕像
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这个城市,使之遭到毁灭的命运(另一资料: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库斯科城)。经过内战岁月之后,城市在同一时期与波托西并入秘鲁总督管辖区,利马城成为首都。城市化发展时期,库斯科印加城市的布局得到保护。 库斯科街景
16世纪,新的城市规划者在印加广场上增加了德阿马斯广场。他们的工作也保护了其他的城市广场和印加棋盘式街道布局。17世纪,库斯科的经济依赖于波托西的矿山而繁荣,然而1650年的大地震使重建的城市遭到破坏而毁于一旦。
1670年城市按照巴洛克风格重建,并使它成为艺术中心。库斯科的主要建筑物属于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