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可追溯至元代杂剧创作。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原文记载:“自从西宫阁下,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久不临朝”。明代文学延续使用此表述,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三回述及“真也弄得个如醉如痴,眠思梦想”,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二折描写人物“如醉如痴”神态[1] 。至清代,周亮工《书影》提及“观者如醉如痴”。
核心语义指因过度沉迷导致神态失常。元代关汉卿《石榴花》曲词描述“牡丹亭畔人寂寞;恼芳心似醉如痴”。部分用例中亦含惊恐发呆之义,如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载“众皆如痴似醉”。现代用法多聚焦精神陶醉状态,中性色彩渐显。
作为联合式成语,前后两词素“醉”与“痴”构成并列关系。作谓语时多描述主体状态,如“听众如醉如痴”;作定语修饰名词,如“如醉如痴的神情”;作状语时搭配动词,如“如醉如痴地聆听”。部分古籍用例中呈现贬义倾向,现代语境趋于中性。
该成语存在“如痴似醉”“如痴如醉”等异写形态。元杂剧多用“如痴似醉”表述,明清小说渐趋“如醉如痴”定型[1] 。现代词典统合为规范词形,但异序写法仍见于文学创作。
语义关联群包含:
同构成语:如痴如狂、如醉如梦(均采用“如A如B”四字格)
核心语素扩展:痴心妄想、痴人说梦(共享“痴”语素)[1]
神态描摹类:神魂颠倒、如梦如醉(近义神态描述)
明代高濂《玉簪记》例句“猛可得如痴似醉”展现戏剧化应用,清初褚人获《隋唐演义》描写“众人如醉如痴”呈现市井场景。成语接龙链条含“醉山颓倒”“倒箧倾筐”等衍生词汇。